編劇課最後一篇記錄啦!
只是慢慢熟?
媒合大會結束後,有聚餐,是班上同學早就組織好的,全員含老師都參加。
上課期間,除了同組同學,我沒有跨組交流,但有些同學有在拓展社交,也有早就在別的場合認識的。其實這也真是難得的機會,我過往的社交圈中,除了國中時兩位朋友,現實生活中再沒遇過創作者,知道我有在做創作的朋友,也有無法理解的部分,所以一群人因一樣的興趣聚集在一起,應該有很多話題才是。
團體課時,大家大多安靜,最後一天倒是活潑起來,我想有最後一天的因素,也是大家的慢慢熟終於到了火候。
很多有趣的話題,也笑得很開心,像是最後一天才真正認識大家,如老師所說,能因為這堂課聚在一起,真的是緣份。
Literary Agent 文學經紀?
相較於國外,台灣似乎沒有這樣的角色。
我雖然不是什麼大咖(甚至咖都不算),但也希望有文學經紀人這樣的合作夥伴。
之前製片講師就有提到國外的文學經紀人,一個好的經紀人拿著作品去跟資方推廣的時候,是更容易找到切入點的。監製講師當時也有提到出去社交的重要性。不論是推銷還是社交,如果有個人可以幫忙處理,讓自己可以更專注在作品上,我絕對是舉雙手贊成啊!
我甚至想過要當文學經紀人,因為還蠻喜歡看故事跟聽故事的(可以說有點狂熱),之前還應徵過類似的工作(但沒上)。不過後來想想,一來我不懂台灣市場(這還可以學),二來想到各種社交麻煩(懶惰),啊!還是乖乖創作就好吧!
一整套課程聽下來,總覺得台灣娛樂產業有種讓人乏力的感覺。
我的故事夠不夠好?
我的最終提案大概是這樣的:一個年輕的刑警在接手一起命案的時候,發現嫌疑人竟是久未聯絡的國中友人,他要設法證實他的清白。
核心主題:信念的崩塌。
Logline看起來老梗,但理念是我想說的東西。實際簡報跟媒合的反饋並不好。其中演員講師明確說,我的結尾不可以BE留白結束,看起來像是還沒說完。另外因背景設定算是某圈佛地魔(據說線上編劇有人寫,但沒人拍),加上當時某圈正在風頭上,我稱呼自己的故事為「不合時宜的提案」。(媒合會結束沒兩天,某圈大捷,我跟朋友苦笑說,這劇本可以直接燒掉了)
在架構故事的過程中,我是有被自己感動到的。
而這就回到了上一篇的問題,我不會行銷,我無法用一句話吸引人,也無法抓到所謂亮點,是我對不起我的故事跟角色們,絕非它們不夠好。
是這樣的自我檢討。
還想成為編劇嗎?
一直有電影高於連續劇的的情況,能上大螢幕的演員比戲劇演員有更高的地位,編劇圈似乎也是如此。電影編劇的難度確實很高,一部片時長就那樣,還要將自己想說的東西精簡到故事中,鋪陳要不讓人厭倦,爆點要足夠震撼,收尾要使人回味,想想就困難。
我沒有執著電影或是戲劇,就是覺得自己好像要先有框架練習才可以,當跟小組老師提到自己走編劇想先從「寫手」開始,老師有些意外,然後也沒有然後。
編劇是個要更全方位去思考的角色,從架構、情緒調動、執行面、合作協調等,都要比單純創作還要複雜許多。思考一番,好像還是寫小說比較適合自己追求自由的靈魂。
不過確實有一個故事是想寫成劇本的,待這個故事完成的一天,我的編劇嘗試就結束了。
有想要將最終提案改成小說來看看讀者評價,但各種忙QQ。
先放在心中,等待時機成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