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劇課|第三堂

上課的時光讓我感覺到自己真喜歡文字。


結論跟重點,人物、人物、人物?

當第三堂課將人物重複三次後,我簡直想當場自爆(?),我已經在金田一的路上狂奔兩堂課了(這也是為什麼我開始的提案會那麼詭異的關係(吧?)),這時才說重點跟結論是人物⋯⋯

我:可以把結論放第一堂講嗎?

但如同先前所說,創作是沒有標準答案的,假如我要一路狂奔本格派,也不是不行,就是之後作業交不出來(笑)。冷靜下來想一想,我來上課就是想要系統的練習,就改吧!

在人物的設定上,有太多要注意的地方了,他是誰?他想要什麼(want)?為什麼他想要(need)?怎麼做?衝突有哪些?危機有哪些?這些全都成了我要重新思考的東西。

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核心價值,這個故事到底想說什麼,而這個核心價值最好也是觀眾有興趣的東西,且與自己切身相關。

依舊,因為跟我過去的習慣是不同的,所以仍是困難的。


試著用Story Circle(角色弧線)寫故事?

目前上課的理論,其實都是一種檢視作品的工具與方法,所以當有story circle跟角色設定可以應用的時候,我覺得應該可以比較好的安排出角色了(?)。

由於過去都是故事寫完後才發現自己要說什麼,所以決定不要先預設主題,而是先寫了角色設定,接著寫角色弧線(有點像是這個角色在故事中的分段短綱,老師說角色弧線完成後,這個故事其實細節怎麼改都不會相差太遠了)。

寫完後發現,噢?我好像是想寫一個關於「所有人都沒有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」的故事噢!?

所以回到主題跟logline,我又根據人物為重點重新修改了一次。

啊!一瞬間就變成了另一個故事了呢!雖然有點傷心要跟金田一風格說再見,但這種轉換也是很有趣的地方。


關於黑暗秘密跟Need(本質&需求)?

Need是我到現在覺得最困難的一關,而且至今尚未解決。

在設定角色到時候,需要給角色一個黑暗秘密,整個故事看似要解決外在的困難,實際要處理(不一定是解決)的還是角色的內在問題。

通常老師會建議從自身發想,當你與故事的本質有連結的時候,才能更好的投入你的故事跟角色。

我:⋯⋯我好像沒什麼黑暗秘密⋯⋯😧

大概是年紀到了(?),很多過去的事都放下了,現在的事不太放心上,工作的煩也就是工作的煩,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沒什麼大困擾。所以要做這種深層的挖掘與連結時,只能擠出一個「自己沒成為理想的樣貌」。

所以我角色的Need就變成有點空泛?沒有力度?不太確定要說什麼?!

雖然可以憑空想出很多黑暗秘密來,但也理解要與自己連結的重要性,實際寫作時如果情感是臆想的,蠻容易自己都出戲。

有沒有人可以分享本質的設定經驗呢?


提案以及文案的重要性?

寫了亂七八糟的理論幾天(只有我在亂),說點簡單的(?)。

上課的時候我在想為什麼課程如此注重logline(我一改再改)?短綱為何如此重要?答案很簡單,在過多資訊的社會中,你必須用最快的速度吸引到人。

老師說,如果你連班上幾個人都說服不了,如何說服投資人或是觀眾買單?

我認同,所以我覺得如果目標是職業編劇,真的要好好學習寫提案、長短綱這些,讓人可以很快的知道你要說什麼,進而想要去了解人物跟故事發生什麼事(比賽評審看的大多也就是提案?)。

不過老師也說,他不相信沒有一個大綱架構的情況下,可以寫出什麼好故事。

我:⋯⋯

看來我這種從不寫大綱的作法,只能用在自己寫興趣的創作裡呢😏


但好一陣子也沒有動力更新Threads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