需要被侷限的自由世界?
非如此不可的世界?
第四堂課,人物本質昇華,彷彿聽了一場充滿哲理的課,而重點就在於「非如此不可」這件事情上面。所有的目的、行為,都要走在這個準則上面,不僅僅是主角,所有的角色都必須如此。
一旦沒有這樣做,要嘛就是人設大崩塌,要嘛就是觀眾大出戲。
最明顯的案例的大概就是Game of thrones的最後一季,前幾季花了那麼多情節搭起的人設,最後一季到底是?(尤其是冏恩)?
當然還有許多戲都會讓人有這些想法:這角色為什麼不先如何?更好的做法應該是如何?這角色不會這樣做吧?
所有角色性格、橋段都要其來有自,人設有正確的建立起來,透過環環相扣的安排,在行動時才不會讓人覺得不合理。
編劇還真是很縝密的工作呢!
如果無法A,寧願是C,也不要B?
我們的提案,經由一些業界人士看過後,給出了評分,是我覺得很棒的部分,也是我當初上課的目的之一。
滿分十分,我們班的分數都在四分到六分。老師做過一些比賽評審,所以分享了評分經驗。
在劇本評分時,評審會把作品ABC三級,A是特別好,C是嗯?B是沒有特別好,也沒特別差。但B其實是最危險,也最容易被刷掉的評分,不好也不差,某方面來說就是讓人沒感覺,這就會造成「這劇本真的有拍出來的必要嗎?」的想法。
這個跟情緒價值很像,不說特別好的A,C至少還可以引發人嘲笑、憤怒(?)、好奇的心情(想像那些被罵爆的作品),當人心被牽動的時候,才會讓人想去看。
所以落在中間值的我們,其實要多想想(?)。老師還感嘆了一下可惜班上沒有分數特差的可以拿來當範例(喂!)。
比賽也是各種門道啊!
與你的角色好好相處?
關於角色設定,也可以從另一方面來檢視,就是這個人,會想在現實中跟他相處,或至少對他是有情緒的。
老師上課的說法是,你要關心你的角色,跟你的角色做朋友,如果你的角色不討喜,那也要有對他生氣、同情、厭煩的情緒,總之,不可以對你的角色無感,或根本不想關心他(跟上一篇不可以B是同樣意思),不然觀眾也很容易對他無感。
我完全理解。每次寫故事把自己寫到哭的時候,我就深深感受到我對角色的愛。
雖然老師說看不出大家有跟角色好好相處,但實際上我已經大罵了我的角色:「就一個案子沒偵破,你就信念崩潰,也太沒用了吧!」(根本人格分裂!?)
然後我就再度走上歧路。
沒人要看普通人的故事?
雖然聽了許多角色設定,大概心中也懂,但最後設計出來的角色是這樣的人。
一個因為熱愛看刑偵劇、推理小說、偵探漫畫,而立志成為正義刑警的人,家庭美滿和諧,生活一切順利。
然後就被問了,他有一定要偵破這個案件的需求嗎?
我:長官交辦的工作?且他喜歡正義必勝?
然後又被問了,他為什麼這樣追求正義?
我:⋯⋯受看過的故事影響?
然後,就沒有然後了
我回想自己的最初。小時候喜歡看故事是沒有原因的,一開始寫作給自己看,就是純粹的喜歡,沒有什麼緣由啊!
難道所有人都要有「過去」,才能去做一件事嗎?或許不是,但在故事中卻是要的,因為沒人要看普通人的故事。
這成了我花最長時間去接受的事情。
差不多要重新動起來了。(怠惰期真漫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