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劇課|實作課-上

編劇課後面六堂是實作課,大多是在討論審視中度過,所以分兩篇寫即可。


All about beat sheet?

在理論課結束後,進入了可以說是我最期待(?)的實作課。其實同學中有許多人是有經驗的,所以很早就已經進行,我新手村剛入門,則是循序漸進的依照課堂進度進行,畢竟自己的核心都不知道跑哪去了。

三幕劇後,進入的就是Beat sheet,以一部片長約110分鐘的電影來說,每個時間都該發生的事情,課堂上拆解了一些步驟明確的電影,整體讓我覺得劇本這東西發展到現在,就是大數據統整下的一個框架,尤其看得愈多,會覺得愈難走出新意。

不過有趣的是(?),上完這堂課後,看電影時偶爾會瞄一眼時間,一方面是學習驗證,一邊也是在思考是否架構的完整真的會影響自己是否喜歡一部電影?

我想絕非必然。


分場劇情板?

以電影結構來說,接下來就是40張劇情小卡了。40個分鏡劇情,或許可以移動,但基本不可刪除,再搭配上beat sheet,就會慢慢搭建出一個架構來。

當劇情分鏡愈多的時候,表示劇情是節奏快速的(當然也可能是過度零碎),反之則是慢步調的劇情(可能讓人想睡)。

本身偏好緊湊一點的電影,所以當然希望自己的步調是快速的,結果初步完成,同學們都80-100個左右的分鏡,我則完美的(?)41個🤔

考量到實際操作上,可能會有刪減等問題,但我實在不想加入一些一看就知道刪掉無所謂的畫面啊,我自己想像中那甚至連鋪陳都稱不上。

不過這是不是也代表我的劇本太過單薄呢?


如果你/妳有機會?

雖然是實作課,還是有穿插一些講師課,因為我也喜歡聽別人說故事,所以蠻喜歡講師課。

這次來的是製片老師(團隊),也讓大家有劇本歡迎投稿(?)。

老師有國外的製片經驗,並說到國外有非常適合新手編劇的環境,因為他們的獨立電影是有自己的市場的,所以如果英文不錯(現在又有AI可以幫忙),且還年輕,有衝勁的話,老師建議真的可以去闖看看。

聽到老師分享當地學生電影怎麼搭起戲棚子,獨立電影甚至可以一人作業,就覺得十分有趣。

如果我再年輕個十歲,儘管在當地會過得有點辛苦(很多人還是要打工),還是會想去試試,可惜十年前的我是文字沉寂狀態啊!

(現在則是沒年輕時的衝動了)


故事是否有結局了?

實作課六堂,每次都會有小組討論,每個人可以更針對性的提問,並檢查劇本的問題,也可以問問其他同學的看法。照理說應該是這樣的。

不過大家進度不同,寫的劇本或許也非大眾取向,本著與人為善(?),其實同學間的互相評價蠻難一針見血。至於小組導師,雖然會告知微妙點,但實際建議卻相對模糊。

很重要的一點是,我這才發現有些人寫故事的時候,居然沒有想過結局?(大驚)

我個人一旦開故事,結局基本上都是定好的,從A走到B,雖然有很多條路,終究是會走到的。沒有決定好結局的故事,好像難以定位?這才想起似乎聽過因為一個好的構想開始,然後斷頭的案例。

不知道大家寫故事前,是不是都會決定好結局?


愈檢查自己的劇本,愈覺得這故事挺老派的啊(?)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