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論課的尾聲。
創作是條自我療癒的路?
第六堂課是最後一次的理論課,老師基本上就是將前幾堂說過的東西再整理一次,比較模糊的地方再釐清,也告知大家這是最後改提案的機會。(其實不是,只是後面是實作課,有個明確的方向比較好跟上進度。)
從第一堂課就有說到,創作就是不斷挖掘本質,除了故事的本質,還有自我本質。
老師說:就算你們最終沒完成這個故事,我也希望你們從劇本創作的過程中多了解自己,甚至治癒了自己。
創作真的是很有趣的事情,創造世界,發現自己的內心。像是我在寫上一部小說的時候,我解決了過去我覺得創作是很私密的問題,也更喜歡那個全心投入創作的自己了。
那種被治癒的感覺與喜悅,真的舒服至極。
有符合類型電影?
逐漸的,開始有所謂的類型。
仔細想想,人類其實很喜歡做分類,像是星座、人格分類,這種自我本質與個體的分類外,還有衍生到興趣、宗教、政治、學習等這種社會層面的。
所以連電影、影集都有所謂的分類與類型。
除了某些特別明確的作品外,我覺得這種創作的作品蠻難單屬於一個類別的,畢竟創作的是人,就會有很多想說的東西融入其中。
不過這也是某種抓基本觀眾的方式,當標示出這個作品是某種類別的時候,就一定會有喜歡這類型的基數,而若是與其不相符,就也很容易讓觀眾失望(除非意外有趣)。
還真的是很多檢視自己作品的方式呢!
劇本要讓人看得出畫面?
同學的劇本被老師誇獎說很有畫面感。
喜歡看小說的人,我覺得大多是想像力足夠豐富的人,眼中看著文字,腦中就會開始有畫面,且根據對文字理解的不同,每個人跑出來的畫面也會有所差異,且不論細節描寫功力如何,我的腦內小劇場基本都可以順暢運行。或許這是我喜歡看小說一個很大的原因,看完一個小說等於看完一個電影、一齣劇。
想當然,當我在寫小說的時候,角色們也是有各種精彩演出的。
但要將文字寫到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畫面感,真的很不簡單。儘管角色們在我腦中活靈活現,我自己都被自己感動了,但別人看不出畫面來,似乎就不算是個好劇本呢!
不知是寫作習慣的問題呢?還是說這種能力可以練習?抑或是其實這是種天賦呢?
定案?
後面七到十二堂課是所謂的實作課,當然還有部分的講座課程,以及最終的媒合大會。
於是老師希望我們在聽了許多檢視自己故事的方法,還有做了課堂練習後,能在這週定案,後面才能順利練習跟進行小組討論。
經過第五堂課後的自我探索,我放棄了即刻救援(?),回歸到了二代設定(總之不是金田一風格),再加上一些Need後,嗯!就直接變成了一個老梗的故事呢!尤其我特別喜歡「信任」這個主軸,但這對其他人來說,似乎沒有共鳴,所以也感受不到強烈的需求啊!
懸疑推理真的好難,怎麼看都有看過的作品影子,但從自己熟悉的套路開始練習,也是可以的(自我安慰)。
學習框架,之後才能跳脫框架,我如此相信。
實作課要開始了。